岁末年初,留学潮也如这天气一般让人寒冷。先是澳大利亚移民政策进一步收紧,去年12月英国内政部起草新方案,PSW签证在8周咨询期过后将被取消。伴随着这些新政进入操作层面,一些做着留学梦、移民梦的人们选择了观望。面对风云变幻的留学大势,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留学国家也理性
政策调整意在抬高“门槛”
与国内留学潮更趋理性相契合,留学国家在接纳中国留学生时也不再盲动,想要更好的学生可谓“异口同声”。
近来,英国留学政策的调整备受关注。2010年12月7日,英国政府在调整学生签证体系的提案中提到,将取消PSW工作签证,即学生毕业后要立即回国,不得在英国申请为期两年的工作签证。PSW签证,全称Post study work,英国政府于2008年6月正式推行,旨在让拥有本科、硕士、博士毕业文凭的国际留学生在毕业之后,有两年的时间在英找工作或者开展商业活动。这一留学新政一出,可谓一片哗然。有人估算,两万名中国留学生将被迫回国。
但其实不然,据青岛国际交流中心负责英联邦国家留学业务的杨益英经理介绍,此次英国留学政策的调整只是抬高“门槛”,并非真的取消工作签证,真正有能力在英国找到工作的留学生仍可以获得工作签证。尽管该法案细则要到2011年3月方能见分晓,但工作签证青睐优秀留学生的倾向已然显露无遗。与此同时,英国此次还提高了对成年学生英语程度的要求,必须达到普通B2级(相当于雅思3.5—4.5分),比现在的B1级(相当于雅思5—6.5分)提高了一个档次,英语不合格的将不会给予入境签证。援引英国移民部门的官方言论,吸引优秀留学生对于英国至关重要,但是对来英人员的选择和停留的时间等方面将更加严格。
无独有偶。综观2010年留学市场,抬高“门槛”几乎成为留学大国的关键词。2010年5月澳大利亚公布了最新的移民职业列表,将旧清单中408个提名职业锐减到当前的181个紧缺职业,大大限制了技术移民申请人的职业范围,这让许多抱着先出国留学、然后移民设想的人愿望落空。就连韩国也在悄悄提高留学“门槛”,规定韩国语国家统考成绩3级以上才能入大学。
新政可谓水到渠成
热门留学国家就业竞争激烈
针对今年各国留学和移民政策收紧的现实,究其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区别于上世纪的精英出国留学深造,如今出国留学幻化为高考落榜生的 “救命稻草”,以为出国读书,既可以自由地选择一些好专业,又可以学一门外语,将来就业可以更有竞争力,于是很多家长将省吃俭用积蓄多年的钱倾囊而出,为孩子换取一个高的起点。来自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出国留学的学生正在与日俱增,2009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2.93万人,比2008年增加4.95万人,增长了27.5%,其中自费留学者高达21.01万人。
自费留学人数不断攀升,留学人员自然良莠不齐,负面影响不断显现。那些在国内不努力的高考落榜生,想在国外赢得轻而易举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于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国外待了一两年却没有上大学,无果而返。还有那些低龄出国留学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国外什么样的颜色都能染上,好或坏都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往往对两国文化都无法认同,失去起码的文化归属。对于留学国家而言,大量文化水准不高的留学生滞留,对经济、社会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是金融危机过后,欧美国家及澳大利亚等留学热门国家目前大部分行业还没有恢复昔日的昌盛,一些行业就业需求远大于供给,相关行业的岗位竞争激烈。据统计,1970年有67.1%的美国成年人就业,1997年起逐步下降,2010年只有62%的美国成年人就业。今天美国有1510万人失业,900万人做临时工,另有250万人从事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即2600万美国成年人有麻烦。种种迹象表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将教育作为一项产业发展的国家在经历十几年的“吸纳”,其自身消化能力不足,所生产出的“产品”已经开始“滞销”。
最适合的永远是最好的
留学前切记理性思考
出国留学可以说是一种金钱投资,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少则也得十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并且学业完成最少也得3年,这并非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有些家长和学生选择留学时缺乏长远眼光,迈出第一步后,才发现之后的路没有打算。另一方面,出国留学并非没有竞争压力,只是相对于国内高考压力较小而已。因此,留学潮前的理性思考显得更为重要。
现已回青工作的曲华从2001年起在澳大利亚留学5年。她说,2001年在澳洲的学校能够碰见一个中国人或是亚洲人都颇为稀奇,至2006年学校附近的街道上,迎面而来的都是你熟悉的中国面孔。作为一位资深“洋知青”,她的感言是留学需要合理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才是硬道理。
目前出国留学市场存在着不少误区:毫无准备的非理性留学、对名牌大学的片面追求、对热门专业的盲目选择、回国后的期望值过高、对国内综合情况的不了解以及对自身情况的盲目乐观等现象都会最终导致留学价值得不到体现。如何合理规划留学之路成为所有即将踏上留学之路的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种种迹象证明,在留学潮中,最适合的永远是最好的,这一道理仍然适用,做一个理性的设计和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上篇
英国教育界人士期待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交流合作 下篇
英国小鸟衔断指助警方破案